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反映出那时的公民社会是
| A.平等社会 | B.民主社会 | C.等级社会 | D.专制社会 |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
|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
|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
|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
|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
|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
|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
|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
|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
|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 B.宗法制的衰落 |
|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 D.井田制的终结 |
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 C.方田均税法 | D.均输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