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亲 政 篇            【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①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 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 ,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是,只不过 | 
| B.退适路寝听政适:恰好 | 
|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 | 
|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 
|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 
|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 
|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4分)
4分)
译文:
⑵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译文:
⑶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译文:
文言文阅读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干诸侯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使……窘迫、困窘
 C.及见之,又倨傲慢、放肆 
 D昭王新说蔡泽学说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 A.①③⑤ | B.③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 
|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 
|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 
|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的道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课内文言文翻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就亭记
 (清) 施闰章
 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①地故硗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②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为就其地而不劳也。
 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③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临江:今江西清江,时施闰章以江西参议驻此。②阁皂:山名,在临江。③盘礴:即箕坐,叉开腿坐,此指不拘礼仪。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引领:伸长脖子 | 
| B.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餍:厌恶,讨厌 | 
| C.厥位东南,日月先至厥:其,指就亭 | 
| D.古之士大夫出官在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类:大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B.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C.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 D.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游观之地难得引出建就亭之意,接着写就亭的形势和建筑经过。
 B.文章布局平稳而有变化。第二段没有紧续第一段来写登临就亭所见之景以及游观之乐,而是宕开一笔,泛论士大夫寄情山水之难,来反衬下文自己得自就亭的山水之乐。
 C.最后一段是第三段意思的补充和深化,以谦逊之语结束,话委婉而有余韵。
 D.本文描述生动形象,议论深刻独到,体现出奔放而不失含蓄,华丽而不失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古代“记”类文中的佳作。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遂 治 其 芜 秽 作 竹 亭 其 上 列 植 花 木 又 视 其 屋 角 之 障 吾 目 者 去 之 命 曰 就 亭 为 就 其 地 而 不 劳 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② 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称现代汉语。
 (1)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2)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
 (3)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字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5分)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