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下列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制定 | B.正确揭示了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 |
C.实质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D.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 |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西汉初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必要性 |
B.商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制 |
C.工商业资本流动冲击等级秩序 |
D.商人的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流亡 |
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
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
《历史知识理论》一书的序言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了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 B.历史研究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
C.历史对现实具有借鉴作用 | D.强调了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