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已知该地该日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示时间和纬度可能是
A.冬至日赤道 |
B.夏至日赤道 |
C.春分日 30°N |
D.秋分日 30°S |
该地该日日出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A.东南方 | B.正东方 |
C.东北方 | D.正北方 |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回答11~13题。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流域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
B.田纳西河流域属于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
C.田纳西河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但由于地形起伏大,大部分不能通航 |
D.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贫乏 |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经济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防洪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
B.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 |
C.工业以高能耗的机电、塑胶等工业为骨干 |
D.农业以发展温室蔬菜生产为主 |
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资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历史进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A.18世纪下半叶,它成为较发达的棉花、马铃薯、蔬菜产区 |
B.18世纪末,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
C.19世纪30年代初,它成为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
D.19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该流域 |
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峡谷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出下表数据。据此回答9~10题。
年份 |
降雨量 (mm) |
地表覆盖 |
|||
非林地 |
人工林地 |
||||
径流量 (m3/s) |
土壤侵蚀量 (t/km2a) |
径流量 (m3/s) |
土壤侵蚀量 (t/km2a) |
||
1992 |
475.4 |
4.5 |
160.5 |
1.0 |
0.2 |
1990 |
611.4 |
9.9 |
264.6 |
1.9 |
6.6 |
1993 |
815.9 |
10.1 |
272.6 |
2.4 |
0.5 |
1991 |
884.8 |
11.1 |
299.2 |
2.8 |
4.9 |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A.降雨量相同时,人工林地的径流量大于非林地 |
B.降雨量相同时,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非林地 |
C.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反比例的关系 |
D.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
图表资料反映了森林具有的功能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D.保护海岸,抵御台风 |
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
D.虚线箭头代表能源和资金 |
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A.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线路走向示意图,回答5~6题。关于该工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工程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
B.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
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 |
D.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
该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效地减少四川省的酸雨发生 |
B.遏制了湖南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 |
C.极大地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 |
D.优化珠江三角洲的能源消费结构 |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
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 B.海陆位置不同 | C.纬度位置不同 | D.山地阻挡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