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在宣州城西。的的:鲜明的样子。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新秋夜寄诸弟①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痾。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相望共星河”的“共”字,一说是“在”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
[宋]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1: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被罢,59岁,此词仿陶氏《停云》“思亲怀友”之意,闲居铅山县自造“停云堂”感怀而作。
(1)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
(3)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
诗歌赏析
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字,但通篇透露着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雀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错误!链接无效。“湘东驿”即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是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丝缫:蚕丝。缫,煮茧抽丝。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这首诗开头两句从描写什么入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请找出来并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