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历史”的提出者、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我要为积极的偏见恢复合法地位。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的歪曲真理,事实上,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对伽达默尔这段话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在认识历史事件时,我们应尽力避免偏见,追求真实的历史 |
B.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认识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
C.历史不仅仅是认识过去,更是理解现在和未来 |
D.判断也是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 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
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