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
I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
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合理假设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③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研究步骤的正确顺序为
A.②③④① | B.②③①④ | C.④①③② | D.④①②③ |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
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时期处理桃可以提高产量 |
B.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
C.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以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
D.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