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 | B.君主专制统治 | C.天朝上国思想 | D.闭关锁国政策 |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①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②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④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的日常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手工工场兴起 |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
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主要反映了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
C.经商的人很多 |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