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食盐对某生物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对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色素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没有显著变化。请参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中色素的功能是。
(2)大气中的CO2可通过植物叶片表面的进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来源于原料中的,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经细胞有氧呼吸后到终产物中。
(3)当NaCl浓度在200~250 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自然条件下该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净光合速率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由于,后者主要是由于。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如图:
(1)阶段Ⅰ的大豆种子的鲜重增加明显。阶段Ⅰ中,水进入种子胚细胞的穿(跨)膜运输方式为,阶段Ⅲ中,种子胚细胞内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2)若测得阶段Ⅱ种子吸收氧气与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3,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
(3)大豆幼苗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若突然停止二氧化碳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含量的变化为。大田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可增加产量。
如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Ⅰ~Ⅴ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图中物质b和g分别是。
(2)过程Ⅳ发生的场所是。
(3)将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突然移到黑暗处,则在短时间内物质h的含量将会。
(4)研究还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的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
分组 测量指标 |
培养液中X的浓度/mol·m-3 |
||
5×10-5 |
5×10-4 |
5×10-3 |
|
叶片中X的浓度/mol·g-1(鲜重) |
2.47 |
2.97 |
9.28 |
叶片中的气孔导度/mol·m-2·a-1 |
0.54 |
0.43 |
0.27 |
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两处并加以修正;。
若表中数据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结果,那么可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将会。
生物体内的代谢与ATP、酶有密切关系。下面甲图表示了细胞某些代谢过程与ATP的关系;乙图表示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若生物体为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而在玉米体内,叶肉细胞通过生理过程①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2)由太阳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甲图中________ (填数字)过程。
(3)乙图中,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温度和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d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d 分钟。
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Ⅰ.(6分)图1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 表示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2)下列对图2中有关生命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②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全能性的实现与分化无关③细胞衰老时个体也随之衰老④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是一种细胞编程性死亡
(3)图2中细胞识别是细胞信号传导的前提,这种信息交流是通过细胞膜实现的,其物质基础是该结构上有。
Ⅱ.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
实验 |
观察对象 |
染色剂 |
实验结果 |
① |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
苏丹Ⅲ |
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
② |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
吡罗红甲基绿 |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 |
③ |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
健那绿 |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
④ |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龙胆紫 |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
(1)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实验序号)。
(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
(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反应,该反应变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