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793 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一一引者注) 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一一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三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看,各国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开始于何时?(3分)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
(2)简要分析英国提出通商要求的本质意图。
(3) 上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和平运动从广岛、长崎起步,站在原子弹被害立场上的反战是战后和平运动的出发点。1964年,美军空袭越南。世界各国开展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日本没有出现大规模民众运动。1965年3月,一些经历过二战的知识分子组建“越平联”(即“越南和平联合会”),并在各地建立分支组织。他们把6月9日作为统一行动日,发动全日本200多个地区的市民一起走上街头,抗议美国对越南轰炸,仅东京一地就有10万人参加。8月,“越平联”邀请国家政要、社会贤达就越南问题进行彻夜讨论,东京多数电视台同时进行转播,引发日体全社会上下集体思考战争问题。“越平联”领导人小田实经常向反战民众提出问题:“难道不是日本给空袭越南的美军飞机提供基地么?难道这不是我们的加害政责任吗?”领导人鹤见俊辅还提出“国家的原罪”概念。他们由此进一步引导人们对曾经发生的亚洲太平洋战争中的情况进行思考。90年代后,日本和平团体积极支援战争被害国民的战后补偿索赔运动。
——摘编自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日本和平运动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简析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l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西土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惟一无二之宗旨。试读欧洲历史,观数百年百余年暴君之压制,贵族之侵陵,诚非力争自由不可。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之义务不能。欲外口气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1903)
材料二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严复《候官严先生年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主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意义。(8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代监察地方的《刺史六条》主要内容有: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招遵承典制,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为百姓所疾。……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六条,二千石阿附豪强,割损政令也。
唐代以六条巡察州郡,主要内容有: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序减耗;其四察妖滑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蠧害;其五察德行孝锑,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黔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摘编自《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新唐书》等
材料二
唐代“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台总监察之职,分工细致,职责分明。唐高祖认为隋朝“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唐太宗曾说“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县令甚是亲民要职。”
——摘编自《通典》、《唐律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前期中央监察地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前期加强地方监察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状况是基拙,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等等。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
根据材料,选择中国近现代史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论述恩格斯的主要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300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期,英国市场上的食品掺假现象泛滥。1800年,有化学家运用分析化学方法检测食品掺假成分。1851年,伦敦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组织专门机构,运用科学技术开展大规模调查食品掺假现象的工作。该杂志刊登调查结果,英国各大报刊转载,唤起了民众对掺假行为的公愤。
伯明翰的医生波斯特盖特为推动食品立法进行政治游说活动,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游说活动走向全国。有议员质疑“任何用来禁止(掺假)的法律都将势必干预(自由)贸易”。反对者则认为:“掺假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那些业者憎恨自由竞争。”波斯特盖特不断写信给内阁大巨、下院议员,有时甚至亲自拜访。
1855年6月,改革派占多数的帕默斯顿内阁执政。7月,下院“调查食品、饮料与药品掺假专门委员会”成立。次年5月,产生最终调查报告。7月,他们向下院提交反掺假法议案。指出“不仅大众健康因此处在危险中,全社会的钱财被诈取而去,而且社会公德因此而破坏,国家的商业特征由此而倒退!”食品商在议会大厅聚众杭议,议案表决数度受挫。在委员会不断努力下,1860年7月,议会最终通过了温和的《食品掺假法》,这是英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食品法。
材料二
1860年法令是作为一个“非约束性”法律硕布的,伯明翰、伦孰等开始实施,然而“商人的反对阻碍了各地对该法令的实施”,1860年法令被大多数地方当局束之高阁,但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史研究(1860—20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应对食品掺假现象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860年《食品掺假法》出台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