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在下列文献中反映夏王朝存在的史料是
A.《国语》记载的“防风后尘,禹杀而戮之” |
B.《越绝书》中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
C.《左传》记载的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
D.《礼传》记载“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
英文单词“paper”是从“papyrus”(纸草)演变而来。纸草曾被历史上某早期文明地区的居民制作成为书写材料,该地区位于下图中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从体裁角度,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实物、口传三种。下列史料兼具文献和口传两种属性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 B.《荷马史诗》 |
C.帕特农神庙 | D.炎黄传说 |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对该材料的最佳理解是
A.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并加以仿制 |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
C.中国学习技艺且以购买为主 | D.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材料反映的主要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
C.中外生产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
D.当时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