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顺口溜“中国好比巨龙,英国好比臭虫,巨龙一日千里,臭虫爬也爬不动”,以下对图片反映的信息最可能是()
| A.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因二战经济凋敝 |
| 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取得巨大成就 |
| C.大跃进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
|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经济停滞 |
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陆九渊和其他三个人的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 B.“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
|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 D.宇宙便是吾心 |
“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
|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
|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 A.三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 B.三者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 C.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 D.三者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做考虑 |
“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材料中的观点属于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韩非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