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英两个国家不同时期城市化人口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5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大约为 ,英国大约为92%;而到了2008年中国增加到 ,而英国城市人口比重则有所降低。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化的重心转移到了 国家。
(2)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其主要原因是:
。
(3)英国是近代城市化开始最早的国家,图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说明该国出现了
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 、 和 等。
材料二我国西南某区域略图。
(3) 简析图示区域川、滇、黔接壤地带的地质灾害及其特点?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4)A区域有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水利工程;图示区域四川以南是_______地形区,该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分析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华南沿海地区的腾飞;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21世纪初,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武汉长沙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北部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包括海西经济区在内的11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
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相关资料
(1)海西经济区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有哪些?
(2)据图8分析三大经济圈形成的共同区位条件有哪些?
(3)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乙村规划发展为中等城市。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看,图10中1应为用地,3为用地。如果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一处布局化工厂,你认为哪里最合适?请解释原因。
(4)请你根据图9中的信息,谈谈该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5)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2010年3月14日结束的两会上,国务院提出我国应调整产业结构,说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今后发展的优势产业。
读下列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灾害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取决于三个条件,、和三者的共同作用。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位于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带和 带的交汇处。
(2)从图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等。
(3)读图丙,图中I是灾害带;III是灾害带,该灾害带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全年旱”的地区是区(写序号),但是该区很少出现旱灾,分析其原因是,③区旱灾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试简述其原因。
(2)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区(写序号),说明判断依据。近几十年该区的干旱有加重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最缺水的区域,试分析其原因。
(3)图中以冬春连旱为主,2009—2010年的旱情已引起全国关注的是区(写序号),除干旱等气象外,该区是我国灾害最严的省区。试分析该区今年旱灾的原因。
(4)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有,其监测手段是。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和。
(2)读甲图可以看出,下列国家中酸雨最严重的两个国家是()
A.西班牙 | B.意大利 | C.冰岛 | D.瑞典 E.爱尔兰 F.德国 |
(3)分析图乙,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气候区,酸雨的主要类型是,我国的煤北多南少,而重酸雨区却都集中在南方,其原因是:.。
(4)酸雨对非生物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有。
(5)除酸雨以外,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