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①镊子、②烧杯、③试管、④胶头滴管、⑤药匙、⑥燃烧匙、⑦坩蜗钳、⑧10mL量筒、⑨100mL量筒、⑩托盘天平等仪器.(4分)
  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仪器(填写相应的序号):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琉仪器是____;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____;量取8mL的水用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电池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2)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标为A和B.鉴别试剂有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某同学选用无色酚酞试液进行鉴别,发现A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确定A是  溶液。 他还可以选择上述试剂中的  进行鉴别。

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井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小明和兴趣小组同学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比较铁与铜的活动性强弱,发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但有时会出现溶液颜色变为淡黄绿色或淡蓝色,甚至无明显变化的异常现象。

(1)针对上述异常现象,他们认为可能是溶液浓度或反应时间不同导致。为进一步探究此问题,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  

建议:①实验可设计4~5组;②实验时每支试管取用硫酸铜溶液5毫升;③每次实验总时间为20分钟。实验室提供铁丝、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蒸馏水及其它实验所需的仪器。

(2)列举一个因反应物浓度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同的例子,写出反应物及现象  

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