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中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玛丽居里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
B.从普吕尔首次观察阴极射线到汤姆逊确定电子的存在,其间经历了近40年 |
C.普朗克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
D.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
如图电源E =12V,r =2Ω,定值电阻为R0=6Ω,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2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R=4Ω时,R0上消耗的功率最大 |
B.R=8Ω时,R上消耗的功率最大 |
C.R=4Ω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
D.R=8Ω时,R0上消耗的功率最大 |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门电路符号的说法中,正确的()
A.甲为“非”门,乙为“与” 门,丙为“或”门 |
B.甲为“与”门,乙为“或” 门,丙为“非”门 |
C.甲为“非”门,乙为“或” 门,丙为“与”门 |
D.甲为“或”门,乙为“与” 门,丙为“非”门 |
电流表的内阻是Rg=200Ω,满刻度电流值是Ig=500µA,现欲把这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1.0V的电压表,正确的方法是()
A.应串联一个0.1Ω的电阻 | B.应并联一个0.1Ω的电阻 |
C.应串联一个1800Ω的电阻 | D.应并联一个1800Ω的电阻 |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平行板电容器C的极板水平放置,当S断开时,极板间的带电尘粒P处于静止,把S闭合,则带电尘粒将()
A.向上运动 |
B.向下运动 |
C.因不知尘粒种类和电荷量,所以无法判断 |
D.因为不知道R1、R2的值,所以无法判断 |
图中虚线a、b、c代表电场中的三条等势线,相邻两等势线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实线为一带正电的微粒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P、Q是这条轨迹上的两点,P、Q相比()
A.P点的电势较高 |
B.带电微粒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较大 |
C.带电微粒通过P点时动能较大 |
D.带电微粒在P点时的电势能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