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因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是
A.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李贽 |
B.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 |
C.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蒲松龄 |
D.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 |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
A.推行王位世袭制 | B.实行宗法分封制 |
C.确立世卿世禄制 | D.实施中央集权制 |
鼎(右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 B.当时人们更迷信 |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 D.青铜铸造业发达 |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B.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该变化反映了( )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
B.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
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