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
|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 D.确立了“联俄”政策 |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从材料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介绍马克思主义 |
西方习俗礼仪 |
国事要闻 |
|
| 文章数量(篇) |
36 |
5 |
30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强的一股思潮
B.《新青年》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假设按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走的道路是
|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
|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在戊戌变法后,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当时的戊戌变法是
| A.维新派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践活动 |
| B.先进中国人希图追赶历史发展的探索 |
| C.符合中国国情的救亡图存的运动 |
| D.资产阶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首次偿试 |
鸦片战争后,以地主阶级抵抗派为代表,迈出了学习西方第一步,萌发了新思想。这里“新”的主要含义是
| A.帮助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 |
| B.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
| 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探索 |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 A.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
| B.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
|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