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表:《问候语的变迁》语言是一种味道,人们依靠它传情达意;语言更是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身影。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上世纪70年代 |
上世纪80年代 |
上世纪90年代 |
2007年 |
2009年 |
吃了吗 |
下海了吗 |
跳槽了吗 |
买股票了吗 |
买房子了吗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D.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 |
2010年4月30日至5月28日,第十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来自英、法、美、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 000名艺术家、30多个艺术团体参加本届艺术节。运用相关知识,完成15~16题。如果让你写一篇新闻报道,需要确定一组体现这一盛事的关键词,下列最准确的一组是( )
A.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 文化趋同 |
B.文化传播 文化交融 文化平等 |
C.文化传播 文化借鉴 文化渗透 |
D.文化繁荣 文化创新 文化渗透 |
2010年4月13日,“中原风”民间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在郑州拉开序幕。舞狮、舞龙、大鼓、剪纸、糖人、丝绢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演,还有一些几近失传的艺术门类也在展演中亮相。该活动的举办( )
①有利于展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②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目的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④主要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
临近兔年春节,一种叫“中国红”的剪纸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这些灯笼透出浓浓的“年味”,看上去很喜庆,很多市民买回家,挂在窗前,图个喜庆。材料表明()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劳动人民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
④对传统文化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支持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样做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