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宛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 |
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曾这样描述一场战争:“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20世纪20年代,《民国日报》在《本报今年第一句话》中说:“中国应该有一个主义明确的革命党。国民党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全力创造,现在已是这样一个主义光明壁垒整严的党了。我们当然希望国民都能积极加入本党,但并不愿强制国人,非为国民党党员不可。如果有一个一样能建设新中国的党,我们未尝不认彼做良友。”这表明()
A.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 B.国民党确立了联俄政策 |
C.国民党确立了扶助农工政策 | D.国民党具有联共意向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A.基本推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统治 |
B.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时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
D.因为运动失败使国共走向合作推进了大革命 |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
A.在《天津条约》中首先规定 | B.损害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
C.在《北京条约》中首先规定 |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A.违背了清朝外交平等的原则 |
B.体现了中外完全平等、开放交往的理念 |
C.凸显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至尊风范 |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