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民主德国1961年在原苏联要求下修建的 “柏林墙” 最终于1990年被推倒的画面,其最能说明的是
| A.两德最终实现了统一 |
| B.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和加强 |
| C.两德长期的恩怨情仇终于达成了和解 |
| D.东欧发生剧变的标志 |
某同学意欲探究“民国初年民族主义盛行”这一观点。下列史实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 A. |
创办于上海的《青年杂志》迁往北京 |
| B. |
孙中山在民国时期同他人的谈话中,频繁提及民族主义 |
| C. |
各军阀若攻击他人,则常称其出卖国家利益 |
|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
自1851年起,清政府不间断地按年代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内容涵盖自1836年中外交涉相关的各类官私资料,以“详往事之是非”“资异时之考证”。这可用于说明晚清政府( )
| A. |
强调以史为鉴 |
B. |
注重外国信息 |
| C. |
陷入内忧外患 |
D. |
改变统治方式 |
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 A. |
倭寇问题严重 |
B. |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
| C. |
卫所管理混乱 |
D. |
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
“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 A. |
统治版图广大 |
B. |
奢侈品需求旺盛 |
| C. |
丝绸之路畅通 |
D. |
地理学成就突出 |
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 )
| A. |
中央朝廷丧失权威 |
B. |
儒家理念深入人心 |
| C. |
崇文抑武风气渐显 |
D. |
一统秩序受到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