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认为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产品的相对过剩 | B.工人运动的兴起 |
| C.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 | D.经济结构不合理 |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 B.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
|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
| D.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 A.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 B.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 C.纠正右倾错误路线 | D.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 A.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 |
| B.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大革命的革命纲领 |
| C.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
| 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
|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
|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
|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战争发表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签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