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3月4日,林肯发表就职演说。他指出:“我要根据宪法通过的最短的途径来挽救联邦,在奴隶制和有色人种问题上,凡有利于拯救联邦的事,我就做;凡无助于拯救联邦的事,我就不做……”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反脱离联邦法》便脱颖而出,在国会审议通过时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干扰和阻碍。
材料二 2008年11月5日,网易新闻登载了一篇题为“林肯的狡猾:‘解放黑奴’只是为了战争胜利”的文章,称林肯为“狡猾保守的废奴主义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林肯政治主张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他实践这一原则的主要手段是什
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肯政府制定《反脱离联邦法》的历史背景。
(2)请谈谈你对材料二所持观点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新网2014年12月13日电 今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
……
材料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血证有两次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国家公祭无疑将成为第三座里程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南师大经盛鸿教授介绍说,第一次是抗战胜利后的远东国际法庭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第二次是1982年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后,南京开始立碑建馆,到1985年江东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建成,17个散布全城的遇难同胞丛葬地建立纪念碑。第三次就是国家公祭。围绕国家公祭活动,大量史料、证言和证物挖掘披露,南京大屠杀读本进入中小学课堂,而公祭活动本身,以国家立法确认,体现国家意志,将成为南京大屠杀第三部“固化的历史”。
——顾巍钟《国家公祭将成“固化的历史”》
材料三:抗战胜利后,香港某酒店曾经在酒店门口竖了一个牌子,上写:日本人与狗不得内进!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
材料四:胡锦涛同志曾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请回答:
(1)材料中“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何年?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请列举除了材料中所指出的抗日战争之外的其他侵华战争的名称(至少举3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年以来,日本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等暴行或者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例(至少举3例)。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真正的爱国,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侯,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侯,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相同点?本质上又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图2有什么渊源关系?图2中的国会类似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哪个权力机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类 别 |
美国 |
苏联 |
经济 |
||
政治军事 |
材料三: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怎样的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填写美苏冷战时期的重大敌对行动。
(3)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古人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观察图1,在通往雅典公民大会的道路上,有四种群体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请在漫画 “通途”示例中,写出其余的三种社会群体。
(2)图2漫画“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3)图3中的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哪一部法律文献构建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什么原则?又是如何体现的?(3分)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三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材料四 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血腥和暴力的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曾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
──(美)海斯《世界史》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一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
(2)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材料中所说的“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是指什么?
(3)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个变化”是指什么?写出这次变化中“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的三件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