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 | B.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
C.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过渡的开始 |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但束缚了人的思想 |
B.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
C.察举制有利有弊 |
D.九品中正制压制了人的创造力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实行郡县制 | B.创立三省六部制 | C.开创科举制 | D.确立王位世袭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