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
|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A.国王 | B.议会 |
| C.内阁 | D.最高法院 |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
|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
|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
|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
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
|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清末新政 |
| C.戊戌变法一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
|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
|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
下表为英国议会立法状况统计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时间 |
议会通过的法案数 |
每次议会会议立法数 |
| 1660—1684年 |
533 |
|
| 1689—1702年 |
809 |
62 |
| 1760—1820年 |
254 |
①护国主政体结束后确立了议会主权
②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议会地位提高
③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议会立法数量大增
④议会改革提高了立法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