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符合图一、二中两人改革的共同点的是(  )。

①都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
②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③二者的改革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二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下列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适应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国际环境 
②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③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是不利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阅读下列曲线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一战的影响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
B.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是因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出现上述变化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此曲线图说明了经济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经济的发展

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水平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