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 A.都江堰的修建 | B.郑国渠的开凿 | C.坎儿井的修建 | D.白渠的修建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以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D.解放战争期间 |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它写于1943年4月29日 |
| B.它反映出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斗争 |
| C.它说明国共两党正处于敌对时期 |
| D.对陕甘宁边区的态度说明了蒋介石的阶级属性 |
图中德国人沮丧、日本人得意,那么中国人的反应应是
| A.窃喜 | B.愤怒 | C.麻木 | D.同情 |
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时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在此,康有为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 |
| C.变革社会风俗,使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 |
| D.要求政府“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英国人赫德在《双周评论》撰文说:“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该材料用于帮助我们理解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影响 | B.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
| C.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 D.《辛丑条约》签订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