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
材料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时至今日,旱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四 1934年,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强调“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今天,又把水利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
材料五 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
材料六 我国1992—1998年粮价涨跌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为什么?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论文要点。
(4)有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凡是认识都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过程。请运用认识论知识辨析这一观点。
(5)据上图信息说明我国粮价变化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形成的自然原因。
(6)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
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
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一“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
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6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
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
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
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
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
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
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
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
同?(6分)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4分)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说:“一般地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然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的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点。”
材料二: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西洋自苏格拉底以至杜威、罗素;印度自邬婆尼沙六师以至达哥尔;中国白老子、孔子以至康有为、章太炎,“都是胡说乱讲,
都是过去的梦话”。
材料三:“(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要先输入科学思想。”……他
(蔡元培)在致陈独秀的信中说:“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宙之无涯矣,字之无终始,宇宙最小之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同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以上摘自《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先生宝贵的思想品质。(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对于“科学”认识的异同(6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责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一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
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6分)(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
区别,并筒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4分)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明区域 |
任务 |
观点或名言 |
古代希腊 |
普罗泰格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
古代中国 |
孔子 |
仁者爱人 |
孟子 |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
材料二:
伏尔泰说:“这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在材料一的“观点或名言”中,这些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对此,18世纪的伏尔泰提出什么主张?
(2)材料二体现的人文主义观点是什么?伏尔泰推崇孔子的目的是什么?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西方思想是什么?这场运动在那些方面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思想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