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治国者都会遇到种种问题和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汉书·食货志》
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人安得足食,公廪安得广储?……望令百官集议,参酌古今之宜,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务利贫人。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794年)
材料二 清代农业发展状况表(1650-1850)(据《国史概要》有关内容编写)
材料三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统治危机。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四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首先,大家知道,我国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资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地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西汉和唐代中期存在着什么相似的社会问题?董仲舒和陆贽提出的解决办法有什么异同?
(2)根据材料二,清代中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哪些因素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中、俄两国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在具体内容和本质上有什么相似性?19世纪六十年代,中、俄两国统治者应对挑战的办法又有什么相同?
(4)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及讨论的问题,请你为它们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统一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五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和材料二中的“扫六合”分别指的是什么?
(2)“扫六合”与“政治制度”的确立有什么关系?请用西方的类似史实加以证明。
(3)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材料三中的“倭人”是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相对于之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涉及什么新的内容?
(4)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针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请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主张天赋权利和代议制民主共和,他认为“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
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并立即弥补简单民主制在形式上的各种缺陷以及其他两种体制在知识方面的无能。
——《潘恩选集》
材料二托马斯·潘恩认为,在共和政体下,国民具有制定宪法的权利,宪法是人民组成政府的法令,人民通过宪法授予一切管理国家的权力都是委托。宪法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还是人民对政府加以控制的法律。
(代议制政府)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一群人为了谋利就有权利开设或经营的店铺,而完全是一种信托,人们给它这种信托,也可以随时收回。政府本身并不拥有权利,只负有义务。——《潘恩选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潘恩的思想主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的思想主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7分)
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3年《开罗宣言》
材料二 1950年7月,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声称台湾未来的地位须经联合国决定。——《战后美国史》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规定的积极意义。(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政策有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后果。(9分)
对和谐的期待得到了广泛的赞同。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都详细阐述了类似的观点。柏林墙倒塌了,共产主义政权垮台了,美国将呈现出新的重要性,前共产主义的对手将参与“伙伴关系”和“重大的讨价还价”,维持和平和创造和平将被提到日程上。……世界最主要大学的校长否决了对一名从事安全研究的教授的任命,因为不再有此需要:“赞美神!我们不再研究战争,因为不再有战争。”
冷战结束时的异常欢欣时刻产生了和谐的错觉,它很快就被证明确实是错觉。世界变得不同于20世纪初了,但并不一定是更加和平。……在柏林墙倒塌五年之后,世界比冷战时代的任何五年都更频繁地听到“种族灭绝”一词。一个和谐世界的范式显然距离现实太遥远,它不能对后冷战世界作有用的指导。
一一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评析材料中关于冷战结束后世界和谐、和平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6世纪以前,英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均低于西欧平均水平,然而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是史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先那种在权力和资源基础上的封建割据被一个更集中的体系所代替,在1485年的内战中崛起的亨利七世,没收了许多封建贵族的地产。他还剥夺了贵族蓄养武装家奴的权力,从那以后,贵族在乡下的住宅不再构筑防御工事。他的儿子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创立了一个奉行温和新教的国家教会制度,废除了僧侣等级制度,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占英格兰四分之一的土地)。他的女儿伊丽莎白挥霍掉了主教的财产,这些资产通过王室的出售和赠送落入到商人和绅士阶层手中。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英国颁布《航海条令》,法国也颁布了相似法令,禁止荷兰与英法的殖民地进行贸易,贸易保护政策,损害了荷兰的利益,使荷兰经济丧失了活力。海外商业利益的减少和国内产业的低迷,迫使荷兰商业资本家将储蓄投资到英国,荷兰的商业资本推动了英国的产业发展。
为了商业利益,英荷爆发了战争,发达的产业为英军注入强大的动力。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货币政策实现了现代化,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为英国提供了充裕的军费。而与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相比,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英国造成了损失微不足道。
材料三 英国的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前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法国的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为什么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低于英国呢?事实是,工业革命的确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是经济方面,其他是社会方面的。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政治稳定。18世纪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税公路和海岸运输发展,加强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区更为专业化的分工。……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英国的农业变化造成的,圈地运动和农业科学的应用改变了一切,最后,尚无一个国家有军事力量向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发起挑战。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前提。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超越荷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