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列举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扼要回答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这四次反侵略战争最后都失败了,中国战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从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 |
国家 |
新科学技术 |
时间 |
国家 |
新科学技术 |
1945 |
美国 |
原子弹爆炸 |
1969 |
美国 |
“阿波罗11号”登月 |
1946 |
美国 |
电子计算机诞生 |
1972 |
美国 |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
1947 |
美国 |
晶体管问世 |
1977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
|
1954 |
苏联 |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
1981 |
美国 |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
1957 |
苏联 |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
1997 |
英国 |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
1960 |
美国 |
激光器出现 |
1999 |
美国 |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指出材料三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4)通过对以上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三
图一:胡锦涛发表应对金融危机的演讲
图二: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作出郑重承诺
图三: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图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请回答:
(1)美国蔑称新中国为“海盗”式国家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四
年份 |
立法 |
1979年 |
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82年 |
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86年 |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1986年后 |
《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引继出台 |
合计 |
截至2000年,全国已制定380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位历史人物对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分别有何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华民国初期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
(3)材料三表明中西方国家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列举至少三点成就)
(4)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新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不同阶层的中国人民为了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前赴后继,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乐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为完成这一革命任务,进行过哪些重大的抗争?有何意义?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为完成这一任务开展过什么革命斗争?这一革命最为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4)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看,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