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同时也带了“堵车”的烦恼。以北京为例,截至2010年9月6日,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50.3万辆。9月17日,北京市区晚高峰拥堵路段达到140条,打破历史纪录,京城媒体称之为“惊天大堵车”。北京成了“首堵”。
某校高二(1)班同学注意到这一情况,组成探究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除车多路少外,抢道、掉头、开“霸王车”、开“斗气车”、酒后驾车、随意停放等“车德”缺失现象也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因此,同学们认为治理交通拥堵需要提倡汽车人的汽车道德。
同学们通过调查还发现,为了配合北京市治堵,2010年11月26日,北京共青团市委及青少年社团共同发出《3510·低碳出行——北京青年3510行动倡议书》,向全市青少年发出“三公里步行、五公里骑车、十公里公交、远距离绿色驾驶”的倡议,率先喊响“3510,低碳出行”口号。
(1)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治理交通拥堵为什么要提倡汽车人的汽车道德?(9分)
(2)请你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说明北京青年提出“3510·低碳出行”方案的哲学依据。(1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5—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
■城镇化率(左轴)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右轴) -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右轴)
注:目前,中等发达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率在70%以上。
材料二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阶段。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城市产业的繁荣和高回报吸引了更多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流入,这些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
材料三 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充当了城镇化的“主角”,强制征地、迫使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城农民在就业、养老等诸多领域无法享受市民待遇......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有关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如何正确定位。
材料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一头连着人们的“钱袋子”“好日子”,一头连着国家的发展大局与和谐稳定。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劳动收入偏低,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同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天价工资”频频出现,一些领域“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一些单位“同工不同酬”等等。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 ,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连作土传枯萎病是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世界性难题。N大学科研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致力于该难题的研究并摘得我国肥料领域唯一“国家专利金奖”。X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与该科研团队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X企业以70%的资金股份与N大学以30%的技术股份结成利益共同体;搭建现代企业模式,成立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依托强大的技术后盾,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机制;始终坚持将最好、最新的产品呈现给农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顺应市场发展,实现生产型到技术服务型、产业集团型转型。因此,该企业快速成为我国有机(类)肥料行业的“领头羊”。
结合材料,从“企业与劳动者”的角度,谈谈该企业成为 “领头羊”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启示。
材料央视马年春晚中,公益广告《筷子篇》用充满情感的镜头传递出筷子里蕴含的家的味道,《中国年篇》反映出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过中国年,世界各地的情感通过春节连在一起。两个广告都传递了中国情感,弘扬了中国文化,感动了国内外亿万观众。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筷子篇》、《中国年篇》的播出为什么能够感动国内外亿万观众。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2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材料二 2014年2月,南宁女孩石芳丽撞伤老人韩建后勇于承担责任,得到老人的谅解,老人的儿子还帮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媒体问起这事时,两人是这样回答的:
石芳丽:“我想过要赔多少钱,想过怎么样照顾老人,也想过辞职后怎么找工作,就是没想过撂下老人偷偷跑了。”
韩健:“这姑娘一家人都挺厚道,家里也的确困难,我有医保,就不用她赔了。儿子能给她张罗一份新工作,我也挺开心。”
(1)石芳丽和韩建两人的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基本要求?
(2)在当今这个“扶不扶”都需要思考的社会,石芳丽和韩建的行为传递了和谐向上的正能量。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怎样把这种正能量在全社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