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左下图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右下图),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II.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为矮杆基因,为抗矮黄病基因,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可随
自交所得
中有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
(4)让(2)中与(3)中
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
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的蔗糖溶液中,原因是。
(3)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
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体现者,这与其理化性质分子结构有直接联系,请分析回答:
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测定几种肽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如下:
序号 |
化合物 |
氨基酸数目 |
|
多肽化合物 |
① |
催产素 |
9 |
② |
牛加压素 |
9 |
|
③ |
血管舒缓素 |
9 |
|
④ |
平滑肌舒张素 |
10 |
|
⑤ |
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 |
13 |
|
⑥ |
人促黑色素细胞激素 |
22 |
|
蛋白质 |
⑦ |
牛胰岛素 |
223 |
⑧ |
人胰岛素 |
51 |
|
⑨ |
免疫球蛋白lgG |
660 |
|
⑩ |
人血红蛋白 |
574 |
(1)表中①②③的氨基酸的数目虽相同,但其生理作用彼此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 ______不同。
(2)表中的③和④ 、⑤与⑥虽然功能相同,但各自具有专一性。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 。
(3)表中⑧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__作用;⑨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_作用。⑩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这些实例说明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这种特定决定了___________ 。
叶片的蒸腾速率可反映气孔的开放程度。为验证脱落酸能使气孔关闭的作用,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小麦。
【试剂】脱落酸溶液(100mg/L)、蒸馏水。
【用具】电子天平、烧杯、移液管、剪刀、镊子、光源等。
【步骤】第一步:选取苗龄约10天的小麦,取第1叶为材料,剪取长10cm切段60段;
第二步:每组取相同的烧杯2个,进行相应地处理;
第三步:用电子天平称出每个烧杯的总质量,并记录;
第四步:将烧杯置于光强度3000lx的光源下;
第五步:2小时后,称量并记录。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完善用于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表格,并补充对照组的实验处理。
脱落酸对小麦叶片蒸腾作用影响的实验
组别 |
烧杯 |
处理 |
第1次称量(m1)/g |
第2次称量(m2)/g |
① |
② |
第一组 |
1 |
脱落酸溶液10ml,插入叶片切段15段 |
||||
2 |
||||||
第二组 |
3 |
③ |
||||
4 |
||||||
第三组 |
5 |
④ |
||||
6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置第三组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排除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起到校正的作用。
(4)脱落酸合成缺陷植株的叶片形态表现为,而使用外源脱落酸可以改变这一表现,这也验证了脱落酸可使气孔关闭。脱落酸的这一功能,使植物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下表是植物Ⅰ和植物Ⅱ在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时刻 |
0:00 |
3:00 |
6:00 |
9:00 |
12:00 |
15:00 |
18:00 |
21:00 |
24:00 |
植物Ⅰ气孔导度 |
38 |
35 |
30 |
7 |
2 |
8 |
15 |
25 |
38 |
植物Ⅱ气孔导度 |
1 |
1 |
20 |
38 |
30 |
35 |
20 |
1 |
1 |
(注:气孔导度能反映气孔张开的程度,其单位是mmolCO2·m-2·s-1,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片表面单位面积的CO2的量)
(1)请在坐标图中画出植物Ⅰ和植物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曲线。
(2)据表分析可知,一天中植物Ⅰ和植物Ⅱ吸收CO2的主要差异__________________。植物Ⅰ和植物Ⅱ光合作用所需水分主要由根尖成熟区通过_______________方式吸收。
(3)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物质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过程①的能量变化是糖类中的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③的完成需要酶、_________、ATP等物质。凌晨3︰00时, ①②③④四种生理过程中,植物Ⅰ和植物Ⅱ都能完成的有______两个过程。
(4)完成④过程时CO2首先与____________(物质)结合而被固定,若突然停止光照,则该物质的含量会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资阳市某中学高二一班的同学在寒假预习了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中所要求的7个实验后,就自主地分了几个学习小组,有的小组用新鲜苹果榨取果汁并制作果酒、果醋,有的小组还尝试用苹果的嫩叶进行组织培养、用胡萝卜提取胡萝卜素等,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小王和小刘同学根据同学们的实验设计了以下问题。
(1)实验过程中,第一小组同学发现榨取的果汁非常浑浊,他们采用的解决方法是
或用纤维素酶处理果汁。活细胞内合成该酶的原料是。分离这种酶常用凝胶色谱法,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较慢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________,装填凝胶色谱柱时,色谱柱内不能有气泡存在,原因是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___________,降低分离效果,洗脱用的液体应尽量与浸泡凝胶所用的液体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第二小组要将酵母菌从其他细菌中分离出来,常采用向培养基中添加
的方法,这种培养基叫做培养基,若要知道混合菌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可采用向培养基添加,观察到菌落呈则证明有大肠杆菌。配制培养基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若想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酵母菌的数量,可采用法。
(4)发酵完成后,该班同学制作的果酒品质非常好,为方便后续年级长期使用,可将菌液用的方法保存。
(5)第三小组用苹果的嫩叶进行组织培养,有以下操作:①外植体消毒,②制备MS培养基,③接种,④培养⑤栽培⑥移栽。其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①→③→④→⑤→⑥ |
C.②→①→③→④→⑥→⑤ | D.①→②→③→④→⑥→⑤ |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单独使用可诱导试管苗生根,而与配比适宜时可促进芽的增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有:实现优良品种的;培育脱毒作物;制作人工种子;培育作物新品种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
(6)当人体缺乏某种维生素时,可由β-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形成,这种维生素是
,提取胡萝卜素过程中,萃取加热时需安装回流冷凝装置,其目的是防止加热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