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 |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 |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 C. |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D. |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
| B.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 D.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
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
|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③④
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修正条文宣布:过去统治家族的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参议员任职一旦期满,即丧失其不受罢免的参议员职务。该规定()
①有利于消除贵族政治
②有利于共和派掌握总统等关键职位
③有利于保障立法权的独立性
④有利于法国共和政体的巩固与发展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