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运行压力加大。2008年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然而受国际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10年下半年来,我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2010年12月10—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结合材料,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情形,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11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包容性增长”理念。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的国家和人群。从国内看:寻求的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财富公平分配,让大家都在增长中获得利益。从全球视野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应损害或抑制另一国;国家之间应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让那些贫困国家在全球区域出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治堵”已成为中国许多大城市的一个公共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城旧格局与快速机动化的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城市人口的膨胀、行政区域的相对集中、公共交通的相对滞后等,导致堵车成为城市“高血压”。如何破解“堵城”的交通不畅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元旦后“首堵”北京治堵方案出台,正式接受历史的检验。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请你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实践证明,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双百方针” 。
材料二:受科技水平低、市场理念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
世界上许多少数民族和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冲击的危险。但是,在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和政策支持下,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气象。
材料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6项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有10项:藏族的“藏戏”、“热贡艺术”、“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长调”、“呼麦”;侗族的“大歌”;朝鲜族的“农禾舞”;西北少数民族的“花儿”;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在中国公布的第三批51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8.6%。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阅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能够“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主要原因。(12分)
2011年3月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辽宁、深圳等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这一举措,旨在助推新疆经济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旨在加快富民安民的步伐。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是新疆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1)“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是新疆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这里的“民族政策”指的是什么?(2分)
(2)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民族政策?(8分)
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胡锦涛强调,大家对文件稿提出了很多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对修改好文件稿很有帮助,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收。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携手奋斗。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10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举办的2011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于5月19日至24日在成都举办。来自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青海、新疆共19个选举单位的近200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学习。培训期间,代表们系统地学习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审议工作报告,人大代表与预算报告审查,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提高议案建议质量、增强代表活动实效等课程。
结合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对全国人大代表进行培训?(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