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民以食为天,关注食品安全,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
材料一:近年来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2006年北京的“红心咸鸭蛋”事件和上海的“多宝鱼”事件,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人造“新鲜红枣”事件,2010年的“地沟油”事件和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再度曝光的河南“瘦肉精”事件和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呼声十分强烈。人们期望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二: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2009年7月8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该条例已于2009年7月20日起施行;2011年4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检察机关立即排查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和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
(2)根据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回答,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8分)
2013年10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发表了《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承诺加强政策协调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打通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广泛参与的投融资伙伴关系。中国愿意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要求,如何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和国家就会有危险”。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文章的发表,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网友甲认为,既然改革有风险、“不完美”、人们有微词,为什么还要继续找借口推进改革呢?网友乙强调,不改革党和国家就会有危险、有危机,一定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根据对立统一的观点评析网友甲的言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观点说明网友乙观点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卫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