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新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
C.“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 D.“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
C.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 D.商品经济活跃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