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请利用下图装置完成对某转基因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测定,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B为玻璃罩、D内装NaOH或NaHCO3溶液;E为红墨水滴)。
(1)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D中都放入等量 溶液,乙为 ;
②将甲、乙两装置放在___ ______、温度等条件相同的环境中;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刻度。
(2)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 ;
② ;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方向和刻度。
(3)实验结果如下表,填写表中的两个空格:
实验目的 |
装置 |
实验30分钟后红墨水滴移动情况 |
测定净光合作用强度 |
甲 |
①________4.5厘米 |
乙 |
右移0.5厘米 |
|
测定呼吸作用强度 |
甲 |
②________1.5厘米 |
乙 |
右移0.5厘米 |
(4)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1厘米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克,那么植物的呼吸速率是______克葡萄糖/小时,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是______克葡萄糖/小时。
Ⅱ.右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B、C的名称:B 、C 。
(2)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A的活动将 ,此种调节方式叫做 。
松材线虫是入侵物种,1 982年首次在我国南京发现,以后相继在安徽、山东、浙江、广东等省的局部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造成大量松树枯萎、死亡,其种群数量在我国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是松墨天牛,从病树中长成的松墨天牛几乎都携带松材线虫。
请在标有序号的空白处填空,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图中A点之前,属于_①_阶段。
(2)图中A—B之间,是松材线虫种群发展的_②_时期。
(3)图中B—C之间,是松材线虫种群发展的_③_阶段,种群数量增加缓慢的主要原因是_④_。
(4)图中C点以后,是松材线虫种群发展的_⑤_阶段。此阶段种群具有_⑥_的生态学特征。
(5)控制松材线虫扩散应_⑦_、_⑧_和_⑨_。
(6)外来物种人侵的途径: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引入和_⑩_。
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
(1)青霉素的杀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生物合成来完成的。
(2)细菌与抗生素多次接触后会表现出明显的抗药性。细菌抗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某些细菌出现,抗生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中起作用,该作用实质上是改变了细菌基因的。
(3)某人患了咽喉炎,咽部干燥、疼痛,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医生为他开了阿莫西林和润喉片,要求每天服药3次,连续服用1个星期。他服药3天后,感觉好了,就停了药。可是4天后,病又复发。他的行为属于滥用抗生素中的 行为。滥用抗生素还表现在或等行为上。
(4)滥用抗生素,除了使菌群表现出抗药性以外,还会有其它的危害。例如,某些人对青霉素,所以在注射前需要做皮肤试验。而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造成人体内。再如,某些抗生素还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试举一例:。
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高效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使抗生素工业经久不衰。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下面是发现和研究青霉素的过程:
问题: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青霉菌,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没有青霉菌的培养基内布满了细菌。 假设: 实验:把青霉菌放入培养液内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青霉菌,并用这种培养液培养细菌,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结论:青霉菌可产生一种阻止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
①该实验的假设是。
②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
。
(2)为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含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用涂布器将适量细菌培养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的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
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的一枚“印章”,在A1上轻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准确地“复制”到了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
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
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抗生素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是青霉素。请回答:
(1)大多数情况下,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_______________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的。使用青霉素治疗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___________。
A.支原体细胞没有细胞壁 | B.支原体是原核细胞 |
C.支原体是病毒 | D.支原体细胞没有细胞膜 |
(2)生物学家经过观察发现,细菌与抗生素多次接触后会表现出明显的抗药性,控制细菌合成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在__________________上。
(3)以下实验是证明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的选择实验,通过实验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原本就具有抗药性。据图回答:
在B1、B2、B3……中的青霉素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或“不同”),影印接种需进行多次,灭菌绒布是否每次都需要更换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将A1培养皿中的部分球菌接种到A2培养皿中时,原则是这些球菌必须与_______________培养皿中球菌所在的位置应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后在B1、B2、B3……保留下来的菌落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有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这些球菌的抗青霉素的能力是由于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球菌因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在使用抗生素进,建议采取“三不原则”,一不自行购买,二不主动要求,三不____________。
干扰素是人或动物细胞受到病原微生物的诱导刺激后产生的蛋白质,它作用于邻近的细胞,能使之产生一类能干扰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复制,使自身免受伤害的蛋白质。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能用于病毒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干扰素过去只能从人的血液中提取,每30万毫升人血才能提取1毫克,因而价格十分昂贵。科学家们把能产生干扰素的基因用特殊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其剪下,插到适当的载体上,再将这种重组体导人大肠杆菌或酵母菌,进行培养后就可以获得大量与人细胞所产生的一样的干扰素。利用这种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干扰素,每千克微生物培养物可得到20~40 mg。价格可望下降到只有原来的 1/150。如下图所示:
据以上叙述,结合你学过的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干扰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干扰素不能直接对病原微生物起到作用 |
B.由于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故能治疗所有恶性肿瘤 |
C.产生干扰素的细胞是被病原微生物侵过的细胞 |
D.人及其他动物能产生干扰素来保护邻近细胞的事实说明了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2)文中所指的“载体”名称是,由提供。
(3)医学上干扰素一般制成(针剂、口服的药丸),保存的条件是,其理由是
(4)知道了干扰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也可以人工合成干扰素基因,简述其合成原理
。
(5)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是基因工程最早的突破口和最常用的实验材料,这是因为:
①大肠杆菌结构,容易从体内取出和导入。
②大肠杆菌繁殖,产量大,成本低。
(6)图中的大肠杆菌b不同于大肠杆菌a,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类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