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照片和第一手的文字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呈现历史的真实。请阅读以下图片和文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发布国会通过的《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四 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材料五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罗斯福(1936年)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主要特点。
(3)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么?
(4)根据材料三、四,归纳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主要措施。
(5)依据材料五及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根据下列材料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材料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地计划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罗斯福总统采用怎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你认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此,苏联有那三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业。”
——清 雍正帝
材料二:“(老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
材料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 《悯农二首》
材料四:“……(农民)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请回答:
(1)依据一、二、三、四材料分析概括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依据材料五说说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附加题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经济形式。
A 代表 B代表
C 代表 D代表
E代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②③④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五: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4)在材料四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十四大、十五大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
材料六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城镇人口(亿) |
上网用户总教(万) |
恩格尔系数 (%) |
|
1978年 |
3624.1 |
1.7 |
57.5 |
|
2001年 |
95933 |
4.56 |
6800 |
41.9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5)材料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2)上面两幅图片说明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有关史实说明。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试从经济的角度说明“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