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节选)
文晓方
启功先生扬名不在于他是雍正皇帝八代玄孙,也不在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在于他的书法艺术、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在这几个领域中,除了给人庄重深厚严谨脱俗感觉之外,和搞笑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启功老爷子确实搞笑,太搞笑了。
  一、和自己搞笑
  启功先生2005年去世,在结发妻子于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没有人像启功那样,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如今这打油诗一样的墓志铭永久地凿刻在先生的墓碑上了。
  说到死,就有鬼,鬼文化也是国学中的一大块。长江边上丰都鬼城也越来越火爆,不知先生是否去过丰都鬼城,但是他和鬼也搞笑,有诗曰:“昔有见鬼者,自言不畏葸,向他摆事实,向他讲道理,你是明日我,我是昨日你,鬼心大悦服,彼此皆欢喜”。一个“明日我”“昨日你”,把永不同轨的阴阳两界炫耀成一道彩虹。
  身为雍正皇帝八代孙,启功先生拒绝爱新觉罗之姓,说爱新觉罗根本不是姓,是前清满族人部落的称呼,相当于现在住宅小区的称谓,坚持自己:“姓启名功”。凡有不明事理写信曰“爱新觉罗·启功收”者,一律不开封,并在信封上赫然写着“查无此人,敬请退回”,有好事者究问为什么,答曰:“不信,请人去派出所户籍处查,保证无此人”。
二、和工作搞笑
大学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某教授申请加入,组织上准备接受他,想通过他来做老师们的思想工作,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有领导走访启功先生征求意见。先生若有所思,没有对某教授给予正面点评,反而娓娓道来:“本来一棵树上好好待着几只鸟,结果树上不见得多了一只鸟,而可能所有鸟都飞走了”,来人遂心领神会去也。
启功先生从一职位上退下,竞争上岗的人数不少,替补人选一时难以定夺。相关领导问先生意见,先生本不想介入此事,半开玩笑回说:“不如抓阄。”一位竞争者听说后颇为不满,连夜造访质问:“如此大事怎能玩笑对待,岂不对我等太不尊重了吗?”颇有兴师问罪之状。先生立马回答:“怎么能说不尊重?西藏达赖、班禅转世不也要通过金瓶掣签这种抓阄方式来决定吗?”来者一时语塞,只好寒暄而去。
三、和学生搞笑
  文革后北师大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几个同学去拜访启功先生。一位四川籍同学说回四川大学谋职,先生自告奋勇说可以写一封推荐信,说着就退到小书桌提笔铺纸写起来。同学们继续聊天,没几句,先生已经写好。展开一读,竟是一片古朴典雅语言精美朗朗上口的骈体文,在座同学无不惊呼赞叹。先生徐徐说道:“这没什么,是我的强项,其实我最适合做一名专起草文书的僚员”。
  一个博士毕业生回忆:1991年1月17日,美国向伊拉克宣战,是日正逢我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席上坐着北大、中国社科院的名流,气氛紧张,他不禁手心出汗。启功先生第一个向我提问,但却很突兀:“打起来没有啊?”,我答:“打起来了!”,全场哄堂大笑,气氛活跃,我也为之精神一振,对答如流,顺利过关。先生这也许叫玩世,但我理解先生,他把这些都视为仪式,在他内心深处有着真正的严肃
  四、和病痛搞笑
  先生晚年,多有病痛,颈椎骨质增生导致头晕,开始不大去医院,一旦去了,搞笑打油诗也就来了。《沁园春·病》:
  旧病重来,依样葫芦,地复天翻。怪非观珍宝,眼球震颤;未逢国色,魂魄拘挛。郑重要求,“病魔足下,可否虚衷听一言?亲爱的,你何时与我,永断牵缠?”多蒙友好相怜,劝努力精心治一番。只南行半里,首都医院,纵无特效,姑且周旋。奇事惊人,大夫高叫:“现有磷酸组织胺。别害怕,虽药称剧毒,管保平安。”
  后来做了颈椎牵引术,躺在牵引床上,又作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栓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几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每篇瞧,不见这般上吊。
启功先生也被人们称为大师,不知道值几多金银。每当听到有人尊称他“大师”,便说:“你们少说了一个‘反犬旁’。我是那个‘狮’。”说完向人做狮吼状。在我看来,他给后世留下了一片无边的心海和众多灿烂的汉字书法,而不是许多是是非非!
(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启功先生是清朝皇族后裔,同时也是书法家、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人。
B.启功先生和鬼搞笑的那首诗,表现了先生对鬼神的质疑与反对,表现了其不信鬼神的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
C.启功先生用树上的鸟的例子,委婉地表达了他并不赞同吸引某教授进入党组织的意见,可见启功先生的“搞笑”也是有原则性的。
D.启功先生并不看重权势地位,同时他也曾用“金瓶掣签”的例子语重心长地劝诫过一些有情绪的同事,最后同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世、对事、对己、对人的种种态度,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更加值得我们珍惜。
(2)从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里,体现出先生的哪些性格特征?
(3)文章中说,“但我理解先生,他把这些都视为仪式,在他内心深处有着真正的严肃”,请简述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从文章所写的启功大师“搞笑”的这些生活片段中,你有没有受到一些启发呢?请任选一点简要作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
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来源于重大的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在这方面,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杨宏的《热血家族》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选自 2010-11-16《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于“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会使作品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B.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其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C.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材料,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出现。
D.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

下列不属于“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A.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
B.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
C.孙铭的《铁流》中那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
D.孙铭的《铁流》写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是不具有艺术超越性的作品。
B.我们不能在作品中表现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否则会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C.不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会使我们的视野狭窄,“原装引进”则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D.只要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就能让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就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
温宪
当地时间10月16日晚9点,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在位于纽约州长岛的霍夫斯特拉大学举行。主持人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资深政治记者、《国情咨文》主播坎迪·克劳利,她也因此成为20年来唯一一位主持总统候选人辩论的女性。
现场的克劳利锋芒毕露,毫不客气。两位候选人企图伺机自夸时,被她屡屡打断;现场观众提出问题后,她则步步跟进。当罗姆尼指责奥巴马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丧生事件发生后未能立即指出这是恐怖袭击时,奥巴马进行了反驳。克劳利也说,奥巴马确实在事发第二天便指出这是恐怖行动。她在关键处的“选边站队”使奥巴马在辩论中赢得了重要一分。
其实辩论开始前,克劳利就已做足功课。“我对这场辩论的目标是,没有人在家中向电视机扔鞋并喊道:‘她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
克劳利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这里与泰坦尼克号的区别只在于,泰坦尼克号上有一支乐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让她比别人更加努力。曾与她一同采访过两次美国总统大选的亚历山大·佩洛西说,“虽然大家都在谈论美国大选中的种种文件,其实没几个人真正读过,但克劳利读了所有这些东西。在大巴车上,每个记者都会问她:克劳利,这份文件到底什么意思?”她的同事莫利说:“克劳利头脑清晰,采访时她知道如何直奔主题。另外,她写作能力极强,不仅表述清晰而且文字优美。”
2008年大选中,奥巴马参选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克劳利当年所写的报道,至今仍能令人感到其独到的见解和内涵。她在《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中写道:“当民众被问起更信任谁来处理国家经济时,回答说是巴拉克·奥巴马的占54%,超过半数……然而真正影响总统大选结果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美国真的做好准备迎来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了吗?……看看美国的文化历史,你会发现种族歧视的态度和行为已经有400年历史了,显然它不会因为某人当选了美国政府的领导人就被彻底推翻。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改变历史。”
2010年2月,年过六旬的克劳利开始主播谈话节目《国情咨文》。这对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她承认自己从未想过会主持一档电视节目。“人们一直都在问我,你想不想有一个自己的节目?我心想:那太棒了,但不可能!”最终,她还是勇敢地应对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挑战。
作为一名主播,克劳利长得不漂亮,声音也很粗,却以节目内容的厚重赢得了认可。布什前政治顾问休兹曾这样评价她,“我想很多人都喜爱克劳利。她常开怀大笑,特别有趣;她深挖困难问题,但不会出现对抗的气氛。与她合作的采访,是我做过的最好的采访。”
生活中的克劳利,也有着自己的兴趣。她在马里兰州贝塞斯塔的家就像一个古玩店,有着各种藏品。她还爱开玩笑,常常被自己讲的笑话逗得捧腹大笑。CNN总裁克雷恩说,他总能从克劳利那里收到最为有趣的电子邮件。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卡罗里·辛普森曾抱怨说,在主持政论节目时,她当时的角色仅仅是“为每个提问的公民拿麦克风”。然而,克劳利表示,自己绝不愿只做个“花瓶”。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克劳利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由盖洛普咨询公司选出的80名中间选民所提的众多问题中,克劳利精心挑选出与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有关的问题,并决定由谁来回答这些问题,自己又如何提出后续问题。两党候选人阵营闻讯后都颇为紧张。
虽然事前有不少人担心,她的主持风格会令两位候选人尴尬。但克劳利不改初衷,她说:“我不会问一个关于苹果的问题,而你回答了一个关于橘子的问题就了事。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
(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克劳利在《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中所写的“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改变历史”,指的是美国种族歧视的态度和行为不会因黑人总统的就职而发生根本改变。
B.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开始前,两党候选人阵营颇为紧张,是因为主持人克劳利做了充分地准备――她在中间选民所提的众多问题中,精心挑选现场提问的问题。
C.作为一位新闻记者,克劳利一直梦想着能主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电视节目,在她六十多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D.美国著名的女主持人卡罗里·辛普森在主持政论节目时,仅仅是个“花瓶”,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为每个提问的公民拿麦克风。

E.本文展现了克劳利的不同侧面,在表现克劳利主持风格的同时,还表现了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
文章第④段提到克劳利的同事莫利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克劳利能够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因为她具有哪些性格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这句话体现了克劳利怎样的主持风格?你是否认同这种风格?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把匕首藏在哪里
向东
我把匕首藏在怀里。我觉得这样对我不是多安全,到时候动起手来对方要是一推我,匕首就可能刺进我的心脏,我不能这么藏。
我把匕首掖进腰间。这样做我觉得不是太舒服,一个硬邦邦的家伙顶着腰,还没有动手就有一种被别人拿下的感觉。我把双手往上举了举,知道是自己没把匕首掖对地方,就急忙把匕首从腰间拔出来。
我必须把匕首藏在一个又安全又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地方。我往前回忆自己看过的武打功夫片,突然就想到了美国大片《第一滴血》里史泰龙扮演的那个硬汉的匕首是藏在马靴里的。我觉得藏在马靴里比较科学。
我到商场里花五十块钱买了一双过了时的马靴穿上。我把匕首藏在马靴里,把风衣的领子立起来,迈步出了门。
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没人注意我,这让我心里很安慰,我既然是个凶手,如果没有人注意我就会安全很多。我想在人群中寻找我要攻击的目标,我知道这是徒劳的。现在是上班时间,马经理一定在他的办公室,再说马经理出入有车,我这么寻找肯定发现不了他。
经过福大爷的修鞋摊,我想远远地绕过去,还是被福大爷喊住了。福大爷从头到脚打量了我一番,那眼神像是在看马戏团里敲锣的猴子。福大爷说小子,打扮得跟绑匪似的在街上瞎溜达什么。
福大爷这么一说把我吓得一怔。我说福大爷你胡说什么,我没事这不溜大街玩吗。
福大爷说你不是在什么大酒店当保安吗,怎么突然就成了大街上的便衣警察了?我说福大爷你不知道,酒店欠我一年的工资不给我,老子不给他干了。
福大爷摇摇头,说把你的马靴脱下来。我一惊,说福大爷,我可什么也没有做呀。福大爷说,这么好的马靴打上掌可以多穿几年,快脱下我给它们钉上掌。
我说谢您了福大爷,我知道您和我爸是老哥们儿,您不会跟我要钱,可我现在有急事。说完赶紧跑了。
我想真是危险,要是让福大爷发现了我的秘密,那我什么也干不成了。看来,把匕首藏在马靴里也不是万全之策。
我拐进了一家医院,我说医生麻烦你给我打上绷带。那个头发脱落殆尽的男医生奇怪地打量着我,眼睛里充满疑惑。我说我给你钱!医生摸了一下我的脑门子,说给钱也不行,这是我们的医德。他随手写了一行字递给我,说你最好到这里去看一看。我认得那行字,是一家治疗精神病的医院。
我花了八十块钱到一家按摩院好说歹说让人把我的胳膊脱了臼。花了三十块钱买了一个准备出院的骨折病人的X光片子。我拿着片子拖着胳膊又花了一百二十块钱到一家私人诊所上了夹板打了绷带。这一番折腾让我浑身直冒冷汗。这更增加了我的仇恨,马经理,今天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今天不把拖欠我的工资给我,我就……
我用白布包了匕首,把它放进夹板里,正正好好,不露痕迹,天衣无缝。我觉得自己这么聪明没考上大学,真是白搭了。
进了酒店大厅,富丽堂皇的水晶吊灯炫得我几乎睁不开眼。我用另一只手扶了扶挂在胸前的绷带,生怕匕首会反射出光来。服务员点头向我问好。我仰着头说我找你们马经理。服务员到吧台拨了个电话微笑着对我说,马经理不在。
我说我可以等。
我又说我可以等!
一会儿过来四个保安,说马经理有请。
我对走在身边的四个保安说,哥们儿,去年我也和你们一样在这里当保安。他们表情漠然没一个人说话。我想他们怎么和我那时一个德性!
我终于见到马经理了。马经理从老板椅上站起来,有力地握住了我吊着绷带的那只手。我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我知道机会来了,只要我把藏在夹板里的匕首突然掏出来,就可以轻松地刺进马经理肥胖的身体。我瞥了一下周围的保安,他们似乎对我没有任何警惕。
我……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借一个曾经的酒店保安讨要工资的事件,写出了社会中小人物的悲哀,表现了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主题。
B.男医生拒绝了“我”打绷带的请求,可以看出他的医德,但他又恶意地推荐我到精神病医院,又可见其缺德。
C.“我”为了能合理地打上绷带不惜花钱施起苦肉计,终于把匕首藏在一个安全又能派上用场的地方。这一情节幽默搞笑,令人放松。
D.酒店大厅里“炫得我几乎睁不开眼”的富丽堂皇的水晶吊灯与我落魄的生活状况形成对比,也引出马经理的出场,为下文做铺垫。

E.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说的标题“把匕首藏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者设置福大爷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说结尾处,“我”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为小说设计结尾,并说明设计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几乎成了一些中国人论中国人的一个论断。沦丧也罢,缺失也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所谓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中国历史上异族入侵之后,总是主动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西方文化渐渐渗入,许多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新兴文化之间感到了莫大的迷茫。他们破天荒地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感,隐去了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但即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保留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可继承性。在半封建的中国,一些必要的传统伦理道德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今中国在世界文化上的版图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广泛。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数不清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从这样的解读方式来看,中国文化蓬勃发展。可另一面,国内民众中的文化氛围却不景气。喜欢读书的人不多,中国书法丧失气息升腾的民间基础,许多民间传统技艺也濒危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
回溯历史,国人传统性格多带内向、严肃、拘谨的特征,传袭至今。而西风东进的百年以来,国外一些思想文化影响和改变着国民的性格。城市里,崇尚自由、轻松和时尚的年轻人成了很大的群体。韩国的餐饮店、服饰店开到了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化妆品让很多人无法拒绝。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国内一些学者及专家开始为春节这一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感到担忧,呼吁要自觉地维护民族文化尊严,保卫民族传统文化。
情形就是如此。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宝库还没有重视到采取最好的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态度的程度。而国外对中国文化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敦煌在甘肃,而敦煌学却不在中国。美国人在研究中国的《山海经》,韩国人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地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自己。
(选自《中国人,你的文化认同感哪去了?》,有删改)
下列有关“文化认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认同关乎道德、信仰,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归结起来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
B.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后形成的。
C.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最深层的基础,因而成为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D.文化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失去影响力,成为影响国家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因素。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异族入侵后,中国文化仍能一脉相承地传下来,是因为异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接受。
B.19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子忘却了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认同。
C.在半封建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地威胁,但它强大的生命力得以保留并延续。
D.国人对中华文化宝库是重视的,只是未对其采取最好的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的态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数不清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并越来越广泛的表现。
B.中国书法丧失气息升腾的民间基础,许多民间技艺也濒危到需要抢救的地步,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了。
C.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国人性格发生了变化,他们喜爱韩国餐饮、服饰,更对德国汽车、法国化妆品青睐有加。
D.敦煌在甘肃,敦煌学却不在中国;韩国人在努力地学习中国文化。可见,国外对中国文化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端赖:的确依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年轻人追逐流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这自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如果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为什么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
为什么说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困难得多”,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容易受流行趋势的影响。
B.易于满足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
C.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人们的关注重心。
D.文学中有对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的表现。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实现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
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
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而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要的反差。
D.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