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近日,学校开展“走近‘海上丝绸之路’”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下面是陈教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学 生:陈教授,您好!我是校报小记者,想请您介绍一下“海上丝绸之路”。
陈教授:好的!“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海上的重要贸易通道。当时我国的商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将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通过船只运往海外,又带回了香料、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学 生: ▲ 
陈教授:这个问题提得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对当时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农业商品化的推进、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宁波当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
活动二:下列材料是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部分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材料一: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它南通闽、粤,东临日本,北与朝鲜半岛遥遥相望。
材料二:宁波人历来活跃在国际商贸舞台,他们走南闯北,开拓新领域,创造了许多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3000多宁波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宁波港已成为我国著名九大港口之一;唐朝时期,跻身四大名港行列;宋元年间,又是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清朝时,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如今,宁波港拥有了“洋洋东方大港”的美誉。
有利条件: ▲ 
活动三:本次活动需要一则宣传语,请从下列 三副对联中,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宁波“海
三副对联中,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宁波“海
上丝绸之路”特色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七千年河姆渡骨哨鸣响 八百里四明山云茶飘香
B.三江竞帆,招揽九天日月 东海涌浪,吞吐五洲风云
C.香樟如盖,郁郁兮摇翠 山茶似焰,灼灼兮飞红
我选择 ▲ ,简述理由: ▲ 
今天是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不超过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某网站针对上述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1)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的《________》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________、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
 (2)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①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个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油嘴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让不同国界、不同民族的人心灵相通,音乐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情感共鸣。生活中跳动着各色音符,让我们带着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来完成后面题目。
 (1)某中学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做了一个关于音乐喜好的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统计表。从表格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调查统计表
| 喜欢曲类 | 革命歌曲 | 民歌 | 流行歌曲 | 
| 人数 | 11人 | 18人 | 71人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少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做作业,这个现象引起同学们的热议,有支持的,有反对的。班级为此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