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他在市场购买珐琅彩瓷器时使用交子 |
| B.他喜欢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 |
| C.他去农田参观时对筒车赞叹不已 |
| D.他发现中国商人出海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
民国五年二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力(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赛二国之睚眦,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投入战争,惟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
| B.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
| C.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
| D.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种主要思潮”指的是()
| A.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
| B.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 |
| C.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 |
| D.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唯物辩证法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问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这里的“30年”最有可能是指()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的30年 | B.德国统一后的30年 |
| C.一战后的30年 | D.二战后的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