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下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强 |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
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
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该男孩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父亲、母亲、儿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 |
B.上述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父亲形成精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而导致 |
C.上述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母亲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未分离而导致 |
D.若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他们的孩子中患色盲的可能性是1/2 |
下图是某生物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等位基因A和a位于染色体的位置(不考虑变异)可能是
A.A位于①上,a位于⑤上 |
B.A位于⑤上,a位于⑦上 |
C.该细胞只有a,分别位于①和③上 |
D.该细胞只有A,分别位于②和⑥上 |
下图表示人体神经元模式图,据图分析以下正确的是
A.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处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能量主要由结构①提供 |
B.若刺激A点,电流表发生两次偏转,如将电流表的右极接至③处,刺激A点,则电流表也发生两次偏转 |
C.刺激A点,A处的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
D.刺激A点,兴奋从A点传至③处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
关于洋葱根尖的结构及细胞分裂和分化的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细胞分化时可选择分生区和伸长区的细胞 |
B.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分生区细胞 |
C.根尖细胞分裂的过程与高尔基体、中心体有关 |
D.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酵母菌只有在缺氧的条件下,其细胞质基质才能形成ATP
B.生物体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也可来源于化学能
C.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是同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