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前,英法所推行的绥靖政策的实质是:
①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 ②调整对德政策,以谈判代替冲突
③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攻苏 ④德国攻势猛烈,英法以守为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引自《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 B.世袭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
A.行省制 | B.三省制 | C.郡县制 | D.三司制 |
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
A.三司使 | B.通判 | C.枢密使 | D.转运使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B.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
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中央朝廷的重臣 | B.地方的封疆大吏 |
C.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 D.皇帝的内侍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