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总统再公不能像在我国如此之长的历史中那样仅是个国内的人物了。我国的力量和资源已上升到头等地位,从今以后,我们的总统必须水远是世界列强的领袖之一……我们要把他看做是每时每刻都在担任海军司令的人物,他可以命令我们到世界任何地方去。
——引自布鲁斯特·C·丹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引自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元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引自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目的。
(2)材料二的作者对国联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的分析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联合国的?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4)从材料二、三中看,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1 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2 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2)根据图2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

【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腐,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剖,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3)综上材料,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顿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综合戊戌变法失败不同原因的分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促进和推动了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李丹凤《1978年解放思想对新世纪继续解放思想的启示》摘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改变“清代中国”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
(2)请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0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 -1848年之间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虽然这场“双元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此需要评述的仅仅是,这种变革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政治和理论工具,无论如何已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做好了准备,并足以让世界其他地方都革命化。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三本书叙述的历史是一边倒的历史,主要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是这个经济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大踏步的前进的历史:理性、科学、进步和自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代,虽然欧洲资产阶级对全力夺取公共政治统治权力方面还羞羞答答。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革命的年代还没有结束。……这时期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显然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成就,全世界浇筑了几百万吨的铁,穿越各大洲的绵延铁路,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芝加哥等美国中西部处女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城市,汹涌的移民潮等等,这是一出欧洲和北美强权主演的戏剧,世界被踩在他们足下。……这段历史也是一场进步的戏曲(进步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波澜壮阔、开明进步、对自己充满信心、也感到满足。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导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材料中“……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其中“精神发展”具体指的是在欧洲兴起的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如何为“这种变革”“做好了准备”?。(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资本的年代”的主要特征。
(4)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