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
C.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 D.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根据“三三制原则”成立根据地政权属于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全国性政权 |
B.隶属于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
C.是苏联领导下的工农民主联合政权 |
D.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
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纵观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进程,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民主化的进程是反对专制、争取权利的斗争历程
②不同国情决定了各国人民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
③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
④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始终是精英政治家的历史使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 B.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
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席位 |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 |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 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