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请阅读下列一组有关政治建筑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图2,英美两国国家机构构成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2)根据图1、图2,完成以下表格:
(3)图3所示的中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部分所体现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图中所示三种政治制度从确立方式上有怎样的相同点?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 1796年9月,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材料四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此语引起国民强烈反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联系所学知识,简要叙述美国领导政府的人们是如何实现“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有权不可任性”做出了哪些努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时的共同点。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周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儿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关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时,尼古拉一世踌躇满志……殊不知时过境迁,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它所进行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具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斗争”,恩格斯在评论这场战争的结局时说:“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
材料二 1861年“二一九法令”只涉及俄国欧洲部分的地主和农民,以后在1866年又根据这一法令的基本原则,解放了1000多万农民。一些富裕农民按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组织形式办起了许多大农场;同时,有一部分贵族地主在自己的领地里开始使用雇佣劳动,使地主经济逐渐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到80年代,在俄国欧洲部分的43个农业省份中,地主经济的资本主义经营占优势的省份已有19个。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推行1861年改革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俄国“解放农民”的途径,并综合以上材料评述1861年改革的成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