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古诗表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
“梅雪争春不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下列说法与这首诗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C.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