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术家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那是一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样粗糙,精致玲珑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
B.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西方人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
C.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气质上完全相通。 |
D.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对此西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伴着潸然清泪,却可以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
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的处境,他们也多半在“落花时节”到“心灵的吉壤” 中倾诉。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只要拥有清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的本色,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市场价值”。 |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环境成本——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
有人认为,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当他们根据缜密的研究预测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时,这种悲观的预测,恰恰成为对社会的“预警”,促使社会高层决策做出正确的应对。今天,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正是正确应对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同样是学者们悲观的“预警”,却未能动用政府部门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做出正确的应对,防患于未然,直至20世纪末,生态破坏以灾难的形式总爆发,才想起“亡羊补牢”呢?环境问题之复杂与难以解决的症结何在?
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体制——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的矛盾,由于地区利益
与部门利益之争,也由于现行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而加剧;而且还在于政策——在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和经济政策之中,尚未考虑环境因素,体现环境成本,杜绝破坏性的开发建设,甚至将环境因素排斥在经济发展之外,因此,使得关系民族兴衰的生态安全,每每为之付出代价,甚至抵消了经济增长做出的努力。使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受挫。
英国著名经济学教授沃夫德提出:某个国家要维持持续发展必须以国家的总体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不枯竭为前提。可持续发展就建立在总体资本增加的基础上。但是,如果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减少,总资本就可能是零或者甚至是负值,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根据这个重要思想,目前世界上逐渐采用了绿色GDP的计量方法。以往各国GDP增长实际上都有虚假的成分,把不宜作为国民财富的那一部分也统计了进去。例如,不仅把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纳入GDP,而且将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损失而去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也作为“财富”统统纳入GDP。
由此可见,不考虑环境资本,不减去“损失成本”,GDP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当前,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正是偿还以往经济建设造成的部分生态欠账。
毫无疑问,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与高度复杂的问题,问题的核心是经济。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缺乏一致的政策。体系和决策体系,正是以往中国环境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因此,学者们要求环境因素要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选自《科技文萃》,有删改)
4.对“绿色GDP”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通过治理环境而得到的国民财富。
B.指偿还以往经济建设造成的部分生态欠账后的国民财富。
C.指扣除用在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之外的国民财富。
D.指扣除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及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成本后的国民财富。
5.下列对“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是由于他们过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预测,而忽略或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预测。
B.15年前学者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将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测虽然是悲观的,但对社会产生了“预警”的作用。
C.学者们悲观的预测,促使政府高层决策做出正确的应对,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D.学者们当年对生态环境的悲观“预警”,并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致出现生态灾难,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
6.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总体资本增加的基础上,如果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减少,总资本就会减少,影响可持续发展。
B.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不仅体制方面存在问题,而且政策方面也存在问题,使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受挫。
C.以往各国GDP增长实际上都有虚假成分,这些虚假成分是“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
D.以往中国环境问题解决不力,关键在于没有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缺乏一致的政策体系和决策体系。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成本是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因此,在经济开发建设中,只有体现环境成本,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因此,环境因素要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才有可能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C.我国是用生态赤字换取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只要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就能偿还全部生态欠账。
D.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经济发展计划与环境保护规划要协调一致,才能有效保护环境,遏止生态灾难。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7—10题。
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成像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7.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8.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A.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
B.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C.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D.分析被电磁波照射后的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电磁波,就可得知该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9.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的病理过程。
B.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因此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
B.因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所以它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
C.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因此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
D.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产生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因此它不仅使人类获得非常重要的疾病诊断工具,而且还会对外科手术的正确施行提供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确也说明“________”。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遨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选自《人民文学》2003.12)
1.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美就是善,就是满足。总之,美是主观的东西。
B.孟子认为美是充实的,他比孔子则更触及了美的内涵,认为美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C.庄子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美是虚无飘渺的。
D.宋玉对“东邻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于认为美是主观的认识。
2.苏东坡的《琴声》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最能说明他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B.美是主观的东西。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3.第二段空缺处是一句关于美的名言,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黑格尔)B.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C.美是一种本质的现象。(歌德)D.美本身都是无限的。(黑格尔)
4.下列是本文作者对美的见解,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B.不仅形象要作用于感官,而且感官还要作用于情感,这样才能产生美,因而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C.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私有现象,它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人对社会有意义。
D.美总是与真与善相联系的,只有反映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认识自我”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7.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答:
8.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2分)
答: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10.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4分)
答: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7—10题。
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成像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