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08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图5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图5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
|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
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
|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
|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