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一位商人,多年来从事丝绸产销业,由于生意兴隆,从而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协助生产。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 |
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为民族资本提供了发展的资金 |
B.资本输出加快了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 |
C.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设备和技术 |
D.列强资本输出迫使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
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
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促进 |
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下列各项中洋务派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的最关键的基础是( )
A.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
C.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 |
D.创建近代水师,编练新军 |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C.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