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亲手在《碧桃蝶雀图》上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此诗评价的是
| A.棉纺织技术的先进 | B.缂丝技术的精湛 |
| C.得到“丝国”美誉 | D.绘画技艺的高超 |
中国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中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这一变化的实质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梁启超认为:“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欧洲)皮毛,汲流忘源,遂及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李鸿章晚年着着失败,皆由于是”。梁启超这样说的实质是
| A.批判李鸿章卖国投降可耻行径 | B.要求资产阶级维新派掌握政权 |
| C.要求光绪帝罢免李鸿章的官职 | D.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主张 |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所承之“上”指的是
| A.近代民用工业 | B.“师夷长技”思想 |
| C.近代海军建立 | D.新式学堂的创建 |
右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晤士河的一幅漫画“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该图作者的立意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
A.不断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成 为海上强盗 |
B.社会秩序混乱,泰 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
| C.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
| D.环境污染严重,藉以引起对环境问题重视 |
王觉非在《英国近代史》中指出:“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 | B.瓦特研制的“万能蒸汽机” |
| C.煤炭钢铁的大量生产 | D.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工厂 |